动物在驱虫阶段长肉吗?
首先,所有的寄生虫都必须要有寄主才能发育繁殖。 寄生虫分体内寄生虫和体外寄生虫两种。 体内寄生虫主要寄生在消化道里,要经口吞食,其幼虫必须在消化道里渡过变态发育的阶段才能感染器官组织,如蛔目、异尖科等就是经口感染的;而绦目的绦虫则是经肠壁的毛细血管或淋巴管进入体循环分布到全身器官和组织,然后在其表面长出吸附蛋白毛(虫体表面的蛋白质能特异性地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从而粘附在细胞表面,进而侵入细胞内。
不管是体内外寄生虫,只要虫体到达目的地,并找到寄主细胞,就开始了营养吸收和生殖增殖的过程,此时如果虫体数量多,又正好在代谢活跃期,那么虫体肯定会在短时间内增加大量的新成份。 但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点,那就是有些寄生虫虽然有较顽强的抗药性和免疫源性,并且在体内也能存活下来,但在初期感染阶段,虫体数量并不一定能成倍增长,尤其那些刚侵入体内的虫体,由于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建立完整的结构组织,同时还要完成脱皮、繁殖后代等功能,因此初期虫体的生长非常缓慢。
所以即使此时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寄生虫仍在继续发育,一旦条件成熟,必然爆发传染。 从题主题目本身意义来讲,应该是问寄生虫病预防用药问题。 其实现在临床上用于防治寄生虫病的药物很多,可分为杀虫药和驱虫药两大类药物。
其中杀虫药主要对寄生虫的幼虫期有杀灭作用,而对寄生虫的成虫一般无效,因此不能用于驱除肠道内的成虫。常用的有阿苯达唑、阿西洛韦、咪唑类(包括甲硝锉)和氯喹等。
而驱虫药则主要对寄生虫的成虫起作用,使其虫体萎缩,麻痹,最终随粪便排出体外。常用的有阿苯达唑、伊维菌素、左旋咪唑等。 目前我国规定允许使用的药品,均为毒性较小,不良反应轻微的药物,并且在使用剂量上均低于最大限量,故对机体免疫功能未产生抑制作用,不影响病人抗病能力,因此患者不用担心药物的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