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动物骨头烧熟是白的?
蛇骨、龟甲(乌龟的背甲和腹甲)经高温蒸煮,都会变成白色,所以古人用蒸的方法来烧骨头,目的是使骨头变白。 “熬”字,《说文》解释为“蒸豆蔻也”;“炒”字,《集韵•肖刀切》解释为“炙肉香熟也”;而“煨”字,《集韵・乌灰切》的解释却是“煮芋熟也”。看来古文字学家们虽然考证出“熬”“炒”二字本义的来源,却也弄不明白它们是怎么演变为现在的意思的。
“熬”现在意思是长时间用水或汤炖,从字形上来看,“熬”像一个人伸开双臂,“火”在上面煎熬,这正好符合现代汉语中“熬”的特点。但是这样漫长的时间,在古代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我认为“熬”本来就不是指时间很长的烹饪方法。我的猜想是古代烹调时烧火的时间是很短的,大概只有一两分钟,因此还不足以将食物煮熟,这就需要加入生水,也就是“湯”(见“湯”字的甲骨文),或者加入新鲜的蔬菜,以此来提供热量把食物煮熟。“燒”(shāo)字象形,就象用火把食物烤熟的样子。可见“燒"字更符合古汉语中“煎炒烹炸”中的“炒”的意义。
“炒”的本义就是“用微火把食物煮熟”的意思,这与“熬”“燻”“蒸”“燉”都有区别。 我查了一下《康熙字典》,“炒”有八种读音,两个意义,而“燒”有两种读音,四种意义。其中“炒”的第一种读音xiāo,第一种意义是“煎”,与“炒”的第三种读音chǎo没有任何关系!“炒”的第四种读xiào,表示“用微火把东西煮熟”这一概念的时候,“燒”根本没有这个读音!“燒”字不可能从“炒”的字形演变而来。 由此,我们可以给“燒”“炒”两个字定个型了—— “燒”:用微火把食物煮熟。 “炒”:用微火把食物蒸熟。 当然,这两字发展到今天,字形发生了变化,但词义并没有改变。